2025-04-28 清淤工程 199
于桥水库清淤工程:守护“天津大水缸”的生态与防洪双路径
于桥水库作为天津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和防汛调蓄枢纽,其生态与防洪功能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城市供水安全和区域发展。近年来,随着水库淤积加剧和富营养化问题凸显,天津市启动了清淤试点工程,旨在通过科学治理提升水质、增强防洪能力。这一工程不仅是一次水利工程的革新,更是生态修复与资源循环利用的实践探索。本文将围绕工程的核心目标、技术路径、生态效益及挑战展开分析。
一、问题提出:于桥水库面临的双重挑战
1. 水质恶化与富营养化风险
于桥水库自1958年建成以来,库区底泥长期堆积,氮磷含量超标,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加剧。根据2024年天津市水务局数据,水库底泥中氮磷总量达3.47万吨,成为藻类爆发和水质下降的主因。,上游农业面源污染和库区周边生活污水排放进一步威胁饮用水安全。
关键问题:如何通过清淤和生态修复有效削减污染物,恢复水库水质?
二、工程核心措施与技术突破
(一)精准清淤:科学治理与技术创新
1. 清淤范围与技术选择
工程对库区重点污染区域和河口湿地实施试验性清淤,采用带水清淤技术,通过环保螺旋绞刀和北斗定位系统,实现厘米级清淤精度,减少对水体的扰动。相比传统干法清淤,该技术将悬浮物扩散降低60%,避免二次污染。
数据支撑:截至2025年4月,已完成清淤458万立方米,预计总清淤量达500万立方米,削减氮磷总量3.47万吨。
(二)生态修复:构建“水-陆-生”协同系统
1. 前置库湿地升级
作为我国最大的人工湿地(22平方公里),前置库通过水生植物(如芦苇、香蒲)和挺水植物的栽种,形成天然“过滤网”。监测数据显示,湿地工程使入库水中氮磷负荷减少40%,有效遏制藻类过度繁殖。
(三)数字孪生:智慧管理赋能工程
通过构建水库数字孪生系统,实时监测水质、水位及清淤进度,实现“一屏统管”。例如,系统可模拟不同降雨情景下的调蓄能力,为防汛调度提供科学依据。据2024年招标文件,该系统计划于2026年底前完成,服务周期覆盖工程全生命周期。
三、工程成效与社会效益
1. 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
- 水库水质从Ⅳ类提升至Ⅲ类,透明度提高30%;
- 库区生物多样性恢复,水生植物覆盖率达85%,鱼类种类增加至20余种;
- 废弃矿山修复面积超10平方公里,形成生态旅游潜力区。
果河堤防加固工程与数字孪生系统联动,降低下游州河、蓟运河的行洪压力。
社会与经济价值
四、挑战与展望
1. 技术难点与持续监测
- 清淤后底泥再悬浮风险需长期监控;
- 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依赖持续维护,需建立动态评估机制。
完善跨区域协作,强化上下游污染联防联控。
公众参与与科普教育
五、经验分享:于桥模式的启示
于桥水库清淤工程的成功,为北方大型水库综合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:
- 技术层面:带水清淤与数字孪生技术的结合,平衡了工程效率与生态安全;
- 生态层面:通过“清淤-资源化-再利用”链条,实现污染治理与资源循环的双赢;
- 社会层面:生态渔业与矿山修复的创新实践,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。
正如中交天航局项目经理布如猛所言:“清淤不是终点,而是水库长效管理的起点。”,于桥水库将继续探索“科技+生态”的治理路径,为城市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保障。
于桥水库清淤工程不仅是水利工程的革新,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。通过解决水质与防洪的双重挑战,天津正为全国水库综合治理提供“于桥样本”,而其背后的技术创新与生态智慧,将继续推动人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。